website templates free download

2019

1908年四月臺灣縱貫鐵路開通,臺南市的對外交通遂由安平港移到臺南火車站,以火車站爲中心,主要的道路漸漸移向東方,現在的民權路,民生路,以及和這兩條道路成直角的忠義路,永福路等爲本市的主要道路。後來日本政府又爲了日本商人修築了 一條從中正綠園到運河的中正路,以奪取民權路的熱鬧,中正路和西門路成爲日治期間市區最熱鬧的地方。

「大宮町之華」試圖以此街區開始蓬勃發展的日治時期作為起始時間點,提出觀察的視角並且找到各種理解現今蝸牛巷街區生活的觀點。


台南日治時期所稱的「大宮町」在哪裡

就是今日民權路至府前路的永福路段

台南為台彎最早施行日治時期「町名改正」的縣市。日治期間致力推動地方自治與都市更新計畫的重大改變,將施行了兩百多年的保、里基層行政區,改為街、庄制,接著再將中式街庄改為日式町名,而能夠「改正町名」同時意涵榮譽的象徵,台南與台中於1916年大正五年公布後由台南率先於西元1919年大正八年開始實施,後續其他縣市也相繼落實。

大宮町作為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南行政區域,因為鄰近台南神社而名為「大宮町」,全町域區分一丁目到四丁目,同現今日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的範圍。

蝸牛巷街區所在,由台南市日治時期「大宮町二丁目」、「末廣町二丁目」、「西門町四丁目」、「錦町三丁目」四大行政區所圍圈的區域,是日治期間最繁華的地帶,緊鄰商業活動發達的「銀座通」以及「本町通」,雖然並非日治期間的城中之重,卻也是位處城中之中。日治期間的全町風華更與當時文化商業活動的繁榮相關連。試圖以舊時地圖為線索,對照今昔,拼湊出舊時光可能的圖景。

[註1]「大宮町」、「末廣町」、「西門町」、「錦町」怎麼理解 
# [註2]「台南神社」怎麼理解 
# [註3]「町」就是很繁榮的意思嗎 
# [註4]「丁目」該怎麼理解 
# [註5]  大宮町為什麼叫大宮町?在台日治時期的町名都是怎麼命名的 
# [註6]  只有台南有大宮町嗎?日治時期的全台大宮町在哪裡 
# [註7]「銀座通」、「本町通」在哪裡 

註*
1.  時空轉換來理解町名,大宮町指的是今日的永福路、末廣町即中正路、西門町即西門路、錦町即民生路。
2. 台南神社:建造於1923年大正十二年,1969年拆毀,現址為2019年初落成開館的台南市立美術館。
3.「町」就是榮譽的標誌。蔡培惠、陳怡慧、陸傳傑(2013)。<圖書台灣地名故事>。新北市:遠足文化,頁48。
4.「丁目」就是現今「段」的意思。
5. 町名有源自年號、知名總督、傳統街庄名稱、地標、地理景觀或取祥瑞之意命名。以大宮町來說,就是境內有神社。
6.全台除了台南有大宮町之外,台北的中山區劍潭、明勝、康寧、福樂里,也稱作大宮町。蔡培惠、陳怡慧、陸傳傑(2013)。<圖書台灣地名故事>。新北市:遠足文化,頁57。
7.「銀座通」即指現在中正路商圈,「本町通」即指現在的民權路。


地圖影像來源參照|劉克全先生,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西元1929年,昭和四年編印發行的<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局部採用。




地圖影像來源參照|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1932.昭和7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臺南市;背面[工商廣告]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創刊於1917年的定期半月刊,本圖為第448號。
圖一除了標示台南市名勝古蹟之外,市街上明細刊載市內個行業店名,供導覽使用。
圖二列表官銜、醫院、銀行、料理店之住址電話,兼作廣告用途。
年代:1936
原尺寸:51.6 x 74.8CM
繪製者:水谷彰佑
資料來源:王同茂先生
出處高賢治、黃光瀛(2010)。<縱覽台江 :大員四百年輿圖>台南市:台江國家公園管理,頁148-151。

台南神社

大宮町的命名,因境內有台南神社。然而台南神社的劃分屬當時南門町。
是主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神殿,大正12年西元1923年建成。二戰後廢社,改做忠烈祠,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拆除。
現為台南美術館二館。 

圖像與文字源自:維基百科,1923(大正12年)日本官領,參拜台南神社。


蝸牛巷為什麼叫做蝸牛巷

源自葉石濤1991年四月於臺灣新聞報副刊發表的小說《往事如雲》中提及的「蝸牛巷」場景 

「辜安順的阿母把位於紅寮厝的三甲看天田賣掉,在這蝸牛巷巷頭買了老屋居住, 貪的是這巷路位於府城西門町最繁華熱鬧的宮古座戲院後頭,是鬧區中幽靜的山谷的關係。 」1991 。臺灣新聞報副刊《往事如雲》。

葉石濤1991年四月於臺灣新聞報副刊發表的小說《往事如雲》中提及「蝸牛巷」的生活場景,葉石濤通過隱身於秘密身份辜安順的視角書寫,回憶所及的景巷,並在1999年《從舊城到府城》篇章描寫的文字:「戰後我在這兒居住了五、六年直到被捕坐政治牢為止。」拼湊出在葉石濤於台南居住過的三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長短,現在所稱葉石濤故居的「蝸牛巷」是他在台南停留最後一處的居住地。

在葉石濤住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文章一開頭就寫著他出生在打銀街,日治期間稱作白金町的地方,現在指的就是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與忠義路交叉路口的地段。1943年民國32年,葉家大宅日治期間被強制拆除用作防空用地後遷居萬福庵附近的巷子裡,最後移居高雄前的住所就是現在稱作的蝸牛巷。

依據出版年所及葉石濤書寫生活於當時蝸牛巷的文字,整理如以下:

「我這房間是名符其實的蝸居,狹窄、灰黯,家徒四壁。我弄來了一個裝乾魚的木箱子,權當桌子,那是我在運河邊的魚乾行揀到的。我在桌面貼上了幾張色彩絢麗的月曆圖片。」

1969。台灣文藝第六卷第二十五期《飄泊淚》

「我在府城一共住過三個地方,老家在打銀街,後來在戰爭中被日本人強迫拆掉, 所以不得不搬到「萬福庵」附近居住。光復後有一段時期住在延平戲院後頭的嶺後街;我那時候在永福國小任教,所以早上學校的鐘聲一響,我立刻起床,匆匆 洗個臉,還可以趕得上早會,正是方便得很。」

1984。聯合文學二期《府城瑣憶》。

「過了幾年漂泊生涯之後,我底阿母毅然下了決心,賣掉三甲田產來買一間房屋。那時候,耕者有其田條例已付之實現,這三甲田產業是我家僅剩的財產了。售來田地得到的錢,還是不購買府城任何大街上的一棟房屋。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府城如蜘蛛網般交錯的大小巷路裡去找。最後在最繁華的西門町的一條小巷中找到那理想的瓦屋。」

1989。臺灣新生報《搬家記》

「漫步走到延平戲院,從巷道拐進去就來到我底舊居。這一帶叫做嶺後街,是地勢較高的地方。我底舊居木門深鎖,看不到現時何等樣的人居住。望著那深閉的木門,悲從心中湧上來。戰後我在這兒居住了五、六年直到被捕坐政治牢為止。」這是我母親賣掉三甲田地換來的居住,猶如葫蘆底的蝸居,然而卻埋葬了我飛揚的青春時代的記憶。出了巷口,就面對永福國小。我在這兒教了幾年書直到被捕離開。」

1997。民眾日報《從舊城到府城》。

#[註1]  台南舊地名沿革怎麼理解,「蝸牛巷」的命名不是隨便來的 
#[註2]  我們所知道葉石濤在台南曾經住過的地方 
#[註3]  盤點葉石濤文學地景裡的「巷」
#[註4]  嶺後街也是指蝸牛巷嗎 
#[註5]  105年台南市文化局起推動的保西宮、沙淘宮歷史街區改造工程 vs.104年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的計畫 

註*
1. 1991年四月於臺灣新聞報副刊發表的小說<往事如雲>中提及「蝸牛巷」的生活場景。
2. 1925出生於打銀街,1943租屋在萬福庵附近,戰後買屋在民生路一段157巷25號現稱蝸牛巷的地方。
3. 竹仔巷、傀儡巷、葫蘆巷、草螢巷、蝴蝶巷、喜鵲巷、摸乳巷、抽籤巷、狗屎巷、木屐巷、十間巷、無尾巷。
蝸牛巷,並非沿古至今的地名,命名源於葉石濤文本,可以說是特別因著葉石濤於台南最後一處故居以及所寫及的文句,在2016年定名的巷道。
4.嶺後街並非指的是蝸牛巷街區,而是民權路一段220巷口一帶。


街巷、地名是時代的迴聲也是生活的回憶

回應了文化抑或政治的主體性,是否關連在地人身分或生活記憶的認同。以蝸牛巷街區作為理解的範例。

「唯一使我留戀的是那些縱橫交錯,猶如一張網子一樣展開來的許許多多長短不一的府城的巷子。當然是指沒被破壞的舊市街而言的。日劇時代開闢了許多新的大街馬路,光復後又經歷了許多滄桑,所以這些巷子也早已沒有往昔的面貌了。但是總得留下一點舊時的痕跡,對於我這樣的老人而言,也就有足夠回憶和尋夢的材料。我的回憶,總是跟某一條巷子有關,因為大多數的歡樂和哀傷都是在這樣的巷子裡打發的。」

1988,葉石濤,臺灣時報《傀儡巷與關三姑》

「我對於故鄉台南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那古街名。我從幼時聽慣的街名大多以沿襲清朝時的街名叫之。因此,朝代已經換了兩次,可是說到台南的街名,日據時代彆扭的街名固然叫不出,別說是戰後那一套偉人與漠不相關大陸地名所取的新街名了。」

1992,葉石濤,臺灣時報《台南的古街名》

葉石濤
「我出生的地方是台南府城古老的大街,古街叫做打銀街,日本人來了以後,總算取其意義改為白金町。」

-

居民記憶與層級

蝸牛巷。在地居民的理解依據與社區依存的時間有所不同。
訪談居民:「您覺得如果要形容您所生活的所在的社區,會提及哪個名詞。分別標示生活了一輩子的、生活了50年以上、生活20年以上、生活年5年以上、初來乍到。等五個層級。」

1.生活了一輩子

居民|蔡金蘭

日治時期出生在屏東萬丹的,37歲嫁來這邊,現在住的房子是後來買下來的,算一算也住了快40年,現在我都說這邊就是蝸牛巷,以前還沒有蝸牛巷的時候就說是住在民生路。」對於葉石濤先生沒有什麼印象。可能就算那時有看過他,也不知道後來他的句子會用來當作這裏的地名。」

2.生活50年以上

居民 |李國慶,出生於1952年。現年67歲

/磨剪刀匠師/

李國慶:「我都覺得蝸牛巷不能夠代表這裡,我對草仔寮的認同度比較高。」

 3.生活20年以上

居民 |郭素慧,出生於1941年。現年78歲

/電髮匠師/

郭素慧:「這裡是我第三間店,我在這裡開店開了三十幾年,我覺得這裡是建國里。」

4.生活5年以上

居民| 翁臧和,出生於1956年。現年71歲

翁臧和:「我10年前來到這裡租房子,一住租下來就是十年,我覺得這裡是建國里,我會這樣形容。」

5.初來乍到

店家 |憨吉胖,kevin,出生於1970年。現年49歲

/麵包師、樂隊里的貝斯手/

kevin:「我今年來到這個巷弄,我會說我在蝸牛巷裡面開店。」

歷史記憶與年代標記

依據歷史資料的標示

荷據時期:37年

1624 - 1661年: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街。

普羅民遮城(現稱赤嵌樓),因聚居而成爲普羅民遮街,此即臺南市街建設之濫觴。




[圖錄參考]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Descripción del puerto de los Olandeses en Ysla Hermosa
描述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圖/1626

明鄭時期:23年

1662-1683年 :承天府、四坊三街 。

參軍陳永華授命劃分市區爲四坊, 即東爲東安坊,西爲西定坊,南爲寧南坊,北爲鎭北坊各坊,各置三條之街。



[圖錄參考]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臺灣略圖]/1665

清國時期:212年

1684-1894年:半月城-赤坎城-紅毛樓-番仔樓 、十字街
滿清統治初期仍沿用明鄭時期臺南市的街道命名。


道光年間改分東安上坊,東安下坊,西定上坊,西定下坊,寧南上坊,寧南下坊,鎭北上坊,鎭北下坊等八個坊制 。
半月城:滿清統治時代的臺南市 滿淸得到臺灣以後,曾在臺南市設置臺灣府以統治全臺灣島,所以臺南市仍舊是全臺灣的首府,當時臺南市的街道,仍沿鄭丘舊制,分做東安,西定,寧南,鎭北等四坊的道路。除了西方面臨海岸以外,北東南三方面城壁圍繞,成爲半月的形狀,所以又叫做半月城。依據圖錄推測從荷治時期的普羅民遮城與街,規模逐漸擴大,歷經康、雍、乾、道光、嘉慶的地圖標示,與現今街道模型相近的十字街在康熙時期的圖2就可以察覺。節錄10張,依據年代標示台南城內市鎮街坊形成的演變。

[圖錄參考]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 [臺灣地里圖],臺南局部/c.1691-1704


日治時期:50年 

1895-1944年 :赤崁樓

市區中心移
--------
臺灣縱貫鐵路開通
安平港淤積

1908年四月臺灣縱貫鐵路開通,臺南市的對外交通遂由安平港移到臺南火車站;因此市區改正也和過去不同,以火車站爲中心,主要的道路漸漸移向東方,現在的民權路,民生路,以及和這兩條道路成直角的忠義路,永福路等爲本市的主要道路,後來日本政府又爲了日本商人修築了 一條從中正綠園到運河的中正(1924年後開始在地圖上找得到),以奪取民權路的熱鬧,所以現在中正路和西門路成爲本市最熱鬧的地方,尤其從中正路,西門路的交叉點到運河這一段最熱鬧。

[圖錄參考]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臺南市地圖]/1936

國民政府至今(當下編輯年代2019):75年

1945- 迄今(當下編輯年代2019) :赤崁樓

光復後全市劃分爲東、西、南、北、中、安平、安南等七個區。


[圖錄參考]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台南市街圖;背面[工商廣告]/c.1949-1952

荷據時期:37年

1624 - 1661年: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街

普羅民遮城(現稱赤嵌樓),因聚居而成爲普羅民遮街,此即臺南市街建設之濫觴。
#[9].荷蘭人的堡壘。
#[10].Saccam赤崁,漢人漁夫與海賊的村落。

圖錄參考源自

1.石暘睢,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文化>第1卷第1期<臺南市街小志>。民國40年10月24日, 1951-10-24。P53-55。

2.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Descripción del puerto de los Olandeses en Ysla Hermosa描述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圖/1626

明鄭時期:23年

1662-1683年 :承天府、四坊三街


參軍陳永華授命劃分市區爲四坊, 即東爲東安坊,西爲西定坊,南爲寧南坊,北爲鎭北坊各坊,各置二、三條之街。
東安坊:嶺後街、油行街
西定坊:大井頭、瀨口街、新街

寧南坊:大街、橫街
鎮北坊:禾寮港街、過坑仔街

大井頭內有渡口,來台者由此登陸,為台江海陸交通樞紐,成為台南府治市街發展中樞。

圖文參考出處

1.韓石麟,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文化>第1卷第1期<臺南市發展史略>。民國40年10月24日, 1951-10-24。P8-10。

2.石暘睢,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文化>第1卷第1期<臺南市街小志>。民國40年10月24日, 1951-10-24。P53-55。

3.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臺灣略圖]/ 1665,朱瑛供述的台灣兵情與相關地圖。

4. 吳建昇、蔡郁蘋、杜正宇、蔡博任 。<大台南的前世今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9789860351828。2013/03/01。

清國時期:212年

1684-1894年:半月城-赤坎城-紅毛樓-番仔樓 、十字街、五條港

滿清統治初期仍沿用明鄭時期臺南市的街道命名。
道光年間改分東安上坊,東安下坊,西定上坊,西定下坊,寧南上坊,寧南下坊,鎭北上坊,鎭北下坊等八個坊制 。
半月城:滿清統治時代的臺南市 滿淸得到臺灣以後,曾在臺南市設置臺灣府以統治全臺灣島,所以臺南市仍舊是全臺灣的首府,當時臺南市的街道,仍沿鄭丘舊制,分做東安,西定,寧南,鎭北等四坊的道路。除了西方面臨海岸以外,北東南三方面城壁圍繞,成爲半月的形狀,所以又叫做半月城。依據圖錄推測從荷治時期的普羅民遮城與街,規模逐漸擴大,歷經康、雍、乾、道光、嘉慶的地圖標示,與現今街道模型相近的十字街在康熙時期的圖2就可以察覺。節錄10張,依據年代標示台南城內市鎮街坊形成的演變。

圖錄參考源自

1.韓石麟,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文化>第1卷第1期<臺南市發展史略>。民國40年10月24日, 1951-10-24。P8-10。

2.石暘睢,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文化>第1卷第1期<臺南市街小志>。民國40年10月24日, 1951-10-24。P53-55。

3.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地圖影像來源參照|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城池圖的現在註記圖01 : 清乾隆17年-1752年
城池圖的現在註記圖02 : 清嘉慶12年-1807年

圖片來源:周菊香,2003<府城今昔>,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ISBN-9788017770116。p40-41

日治時期:50年

1895-1944年 :赤崁樓
臺灣縱貫鐵路開通、安平港淤積

1908年四月臺灣縱貫鐵路開通,臺南市的對外交通遂由安平港移到臺南火車站;因此市區改正也和過去不同,以火車站爲中心,主要的道路漸漸移向東方,現在的民權路,民生路,以及和這兩條道路成直角的忠義路,永福路等爲本市的主要道路,後來日本政府又爲了日本商人修築了 一條從中正綠園到運河的中正路,以奪取民權路的熱鬧,所以現在中正路和西門路成爲本市最熱鬧的地方,尤其從中正路,西門路的交叉點到運河這一段最熱鬧。節錄11張地圖,依據繪製時間點標記,來辨識街道地名的演變。

圖錄參考源自

1.石暘睢,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文化>第1卷第1期<臺南市街小志>。民國40年10月24日, 1951-10-24。P53-55。

2.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地圖影像來源參照|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國民政府至今(當下編輯年代2019):75年

1945- 迄今(當下編輯年代2019) :赤崁樓

光復後全市劃分爲東、西、南、北、中、安平、安南等七個區。中區與西區為台南城之核心,後續又將兩區合併為中西區。節錄四張地圖按年代排序1-4。

圖錄參考源自

1.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地圖影像來源參照|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瀏覽荷據時期到現今的地圖上台南市城區的展變,得到一幅大的輪廓,從歷史發展的建立了街區發展的脈絡。
簡單理解台南城區發展荷:普羅民遮城、普羅民遮街,明鄭時期的四坊三街,清國的十字街、五條港,日治期間:台南驛、新闢的中正路(末廣町)、西門路(西門町)道路市街的微位移,國民時代至今:大台南城,再微縮到蝸牛巷街區的地名與街名的演變,以本次主題提及的日治時期「大宮町」演變成光復後為了紀念抗日英雄劉永福的「永福路」,以現今街廓樣貌為底圖,分別標示三個時期地街名的不同加註簡易說明,搭配調研的古地圖總的來想像時空地景的差異。另外也觀察到廟宇出現在古地圖上往往是聚落的重要標的,以蝸牛巷街區來說分別有保西宮、沙淘宮,這也提供了理解「廟神作為聚落與社區發展」的重要開頭。

Mobirise

蝸牛巷街區在各個時光裡可能被怎麼稱呼

現稱的蝸牛巷這裡到底是哪裡?

明鄭

已漸發展成形的聚落

蝸牛巷在明鄭時期會稱作是西定坊

承襲普羅民遮鎮與街巷外延伸發展,大井頭位於現今永福路與民權路口,為影響台南市鎮發展重要

位置。建於明鄭時期(1661-1683)的沙淘宮,信仰中心形成聚落與社區。

清國

台南城內市鎮街道發展蓬勃,府城獨有的寺廟聯境現象說明聚落與社區的力道,民以廟境-「六興境」作為地方認同的稱呼。

蝸牛巷在清領時期會稱作是西定下保、南巷、中元巷、草仔寮、保西宮街。

市鎮街道發展成熟,各類業別都有。清國時期隨著五條港區發展一路從台江區延伸過來。1718年街

區另一信仰中心保西宮建廟聚落發展依據廟宇信仰中心隨之展開。道光年間在府城寺廟間的聯境現

象,更可說明聚落發展的力度,以保西宮來說屬於當時十聯境中的六興境,而沙淘宮屬四安境。此

外,從地圖上也可以查找到古地稱的標示。

日治

市鎮熱鬧中心在日治期間新闢道路中正路與民權路之間,現今的永福路即當時的大宮町,是日治期間的「大町」之一,商業發展豐富更勝清領時期。

蝸牛巷在日治時期會稱作是大宮町、西門町、末廣町或是錦町。

-

民國至今

民國時期街區隨中正路商圈沒落,外頭大馬路上的店家也減少了,轉進巷弄內感覺的幽靜緩慢不只存在於現稱的蝸牛巷街區。
民國86年,1997,保西里。
民國91年,2002,建國里。
民國107年,2018,南美里。

2016年因著葉石濤的著作描述,也因為政府部門支持的歷史街區振興,而成為現在的蝸牛巷。


#現在的南美里因為境內有台南美術館,因此命名為南美里。那不就跟大宮町因為境內有台南神社而命名為大宮町的意思樣嗎。
台南美術館在日治時期就是台南神社的位址。

蝸牛巷街區一帶古地名與街名的理解

了不了解古地名都沒差吧

1

保西里

里境因為有保西宮,所以稱作保西里

里境範圍介於民生、永福、中正、西門四條道路之間。民國71年,1982年,行政區域調整,原斐亭及錦西里的部份區域與保西里合併後稱之為當時的「保西里」。保西里以前因為濱臨海邊,強風時的浪湧大到可以淘起海沙,臨街的另一間廟宇「沙淘宮」因此命名。據說里境內幽巷曲折,而筆直大道如西門路、中正路商家林立,人潮眾多。

#保西宮

2

保西宮街

指保西宮前橫巷,民生路一段181巷,因廟得名。
不過現在保西宮地址掛的是中正路138巷。

3

中元巷

尚未找到資料,位置指的是中正路138巷北段,由草仔寮分裂出來的街名。

#小豪洲沙茶爐

4

南巷

現指民生路一段157巷(在民生路與西門路二段136巷間的路段)。有南巷就有北巷,北巷在民生路的方位北段,這兩個地名就是依方向而命名的。

#-南巷-民生路一段157巷5號(昔日診所以及美滿美髮坊第二間店址)

5

北巷

也稱佛祖廟巷,相對於男相而言,南北向分界以及參考點是今民生路。因為慈蔭亭佛祖廟的關係也稱佛祖廟巷。
#-北巷-老得木雕

6

益春巷

益春堂為府城著名漢藥舖<重修北巷佛祖廟碑記>內載有「益春堂」商號,可見該堂遲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即創立。原址永福路二段103號,民國83年(1994)遷移到大同路二段97巷2號。益春藥房經傳數代,頗富盛名應此稱作益春巷,即永福路97巷。

#葉崑玉為後代
#益春故事的連結

7

德元巷

乾隆末嘉慶初年,紀若羅所創立的「德元」漢藥鋪,位於現民生路一段157巷(西門路二段136巷以南)。據說德元藥舖很出名,因此命名。北接南巷。
-陳家大宅-

8

德元棧

原來棧就是倉庫
德元漢藥舖的倉庫,因此命名。

9

照鏡后

尚未找到資料
#o8d老屋、建國理活動中心、醒醒咖啡、張家

10

蕃薯港

五條港之安海港的支流,清時蕃薯、蔗糖的輸出專用港,因此稱作蕃薯港,可直搭保西宮廟前。

11

草仔寮

明鄭時代草仔寮位於台江畔,居民搭草寮而居。

明鄭時代草仔寮位於台江畔(見古地圖),居民搭草寮而居,因此命名。草仔寮街原指保西宮與中正路之間的路段,即現今中正路138巷兩旁,後來範圍縮小,直指今天的138巷南段。(見地圖標示)

#-沙掏宮-廟口菜粽-磨剪刀-

12

帆寮

昔日因為濱海,漁戶泊碇、居住及修補漁帆的地方而得名。現今新美街的位置。


#陳里長

13

東、西轅門街

轅門,即軍營大門。在將領辦公地點的前方,常用馬車之轅木對立而成進出口,以便於士兵駐守,遂稱「轅門」。東、西轅門範圍分別在民生路、中正路間的永福路南段與北段。道署有兩個轅門,側立在南與北,在方位上來說應該直接稱作南、北轅門才對,向南巷與北巷一樣。不過在這卻是稱作東、西轅門。原因是因為清領時期的中國,大凡行政機構均南向,然而道署是西向,面向中國,以中土馬首是瞻,一切取法當時的統治政權,雖面向西方,而襲稱以南向方位為基準的東、西轅門。

14

台澎兵備道署

簡稱道署,西向。台澎兵備道為清代台灣建省前的最高行政機構,現在的永福國小。日治時期充為台南縣廳署、台南市役所(也是台南市政府舊址?)光复後改為永福國小。據說胡適幼年曾經跟父母住在道署。



#孫宅

15

道爺口

清代建省以前,台灣最高的行政機構為台澎兵備道署,簡稱道署(也就是現在的行政院?),其行政長官俗稱「道爺」(行政院院長?)道署西向,大門前就叫做道爺口。



#節點
#福憩背包客棧
#音樂老師一家


地圖繪製參考|
.b面文化,台南時空地圖,2016年9月。2.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
地名解說摘錄|施添福,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9/02/01,<臺灣地名辭書 - 臺南市>



社區廟神-保西宮

在蝸牛巷社區裡聽到居民說到「咱廟仔」,指的就是保西宮

保西宮,位於蝸牛巷街區,與沙淘宮互為從西門路進入街區的左右,雖非眾神之都-「台南」的一線大廟,卻也是一座刻畫著歷史與文化的古廟,是理解府城移民情況及蝸牛巷街區居民信仰的端點。

保西宮存在距今301年,史料記載西元1718年,清國康熙57-59年間。
於清領統治後第34年建廟,想像當時的台灣已歷經荷治時期37年、明鄭時期23年的拓墾,一路從安平的熱蘭遮城到普羅民遮城,清領時期漳泉一帶移民的在地深耕,從古地圖上看出台南市街發展與聚落出現的脈絡。

Mobirise


日治時期保西宮
楊世賢,臺灣廟宇寫真老照片(精裝)博揚出版社,2018/11/16。P200,沙淘宮、P202保西宮。

一座廟怎麼蓋起來的,如果沒有人的生活伴隨,那麼祂要庇佑誰呢?

清國統治第34年,台南市街各地聚落開始形成,從古地圖上觀察來看,看到有寺廟的位置就知道有聚落的發展。
保西宮的位置靠近普羅民遮城、大井頭等台南市街發展中心。清國的時候,現在台南市街大部分的土地都還是一片汪洋,台江尚未淤積。
先民從西邊來,移居帶來了信仰,舊地名稱作「西定坊草仔寮」,據說這邊的移民當時都搭草寮而居,連建廟早期也用茅草,一眼望去茅草蓋的常民建物景觀獨特所以這麼稱呼,因為座東朝西面海而取稱「保西」。宮廟裡奉神尊王爺,廟裡現在神尊金身從隨王船海上來漂來定居,跟廟同齡三百多年,王爺這個系統的信仰在民間社會親切的讓常民敬畏,通常建廟於沿海或是靠海的地方,祂們有說法是「瘟神」或是古代帝王所敇封的高級厲鬼,被授命任務為「代天巡狩,血食四方,遊縣喫縣,遊府喫府」,所以王爺廟在凡間的辦公的地方稱「代天府」。據史料記載保西宮主祀的葉、朱、李王爺都是唐朝時候開拓闢土有功的部將(並非鬼神)面容和善,主神葉王爺,姓名葉清,與朱參、李伯瑶稱「三府千歲」,其後代子孫散居中國漳泉一帶,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先民。

清國時期先有因方位與景觀而稱號「西定芳草仔寮」,後有因五條港作蔗糖與蕃薯簽貨物買賣支流「蕃薯港」能一路滑進保西宮廟前,形成商業聚落的景觀而稱「蕃薯港 -保西宮」; 清領末期五條港淤積,廟埕前陸地橫街名為保西宮街,街道兩側出現蓬勃的商業活動 ; 日治時期延續廟埕前的熱鬧,當時台南市代表性的娛樂所在「宮古座」「戎座」就在旁邊,廟埕街坊更因此熱鬧,光復後所屬行政區因保西宮而稱「保西里」,後來日治期間的「宮古座」變成了「延平戲院」一樣帶動著街坊熱鬧的場景,直至今日的真善美戲院,街坊是比起以前顯得安靜,但街坊小店一樣比鄰街道兩邊,形成恰到好處生活步調,現在「蝸牛巷六興境保西宮」這樣的稱呼。



社區生活如何圍繞著廟神展開

廟宇祭典慶禮的重要時序就是人們生活的時序,廟埕更是人情味串連的地帶

一早保西宮就擠滿人,今天是朱府王爺千歲生日(誕辰)。從前一晚的「小法暖壽」(也就是替王爺唱生日快樂歌)到今天下午兩點開始的「賞兵」,桌前擺滿附近居民為神明們準備的款待。「賞兵」祭典結束,廟方也奉神明指示準備滷麵發給附近居民一起吃喜,看著廟方的人從國華街那端來一整大鍋滿滿的阿娟滷湯跟米粉麵,在已經接近很熱台南夏日午後開始分裝、沿街每戶打招呼分送,人們接下這碗慶壽的麵食,臉上滿溢喜悅,分送時間接近傍晚剛好搭上晚餐;緊接晚上做戲給神明(依據廟埕大小,現今則多見播放數位投影電影),人們忙進忙出,一起完成了給神明辦生日的大小事務。

以保西宮供奉葉朱李余四位千歲來看,一個年頭最重要的就是給他們過生日,當然還有一些交陪境的活動、年末「賞兵」(也就是廟神的尾牙)、中元普渡等祭典,分別在每年農曆三月、四月、六月以及八月 ,以六月葉府王爺的生日最盛大,除了生日前兩天就要開始唱生日歌之外,生日當天有滷麵150碗、有壽桃、清寒戶送白米以及交陪境祝壽平安宴可以吃,在義發豆腐店老闆的回憶裡,幼時還能坐在廟前一起看給神明作生日的野台戲最快樂,那個時光距離現在時間大約是四、五十年以前,他回憶起以前戲稱保西宮廟前的為「上海街」的樣子比起現在更加喧囂熱鬧。執行保西宮大小事務的主要委員田武誠說道:「保西宮每三年一次的五月中旬還會有王爺們的巡境,也就是王爺們出廟巡狩到信徒家中,處理人們的擔憂、疑難,在巡境途中,廟方準備開光過神明線圖與大符,供人們置放家中,保佑平安。」在一日的巡狩結束回到蝸牛巷還有「過五關」這樣的「保平安」活動,也會有居民讓剛出生的幼兒給王爺認作乾兒子。信仰慰藉人們的脆弱、當人們徬徨時的燈塔、恐懼未知所託付的依賴,如果問起長輩聽聞的保西宮故事,他們會說王爺在深夜都會在社區旁邊練兵,也聽過孤魂野鬼用的伸冤鼓響過、王爺矯正愛喝酒荒廢度日的信徒後輝煌騰達、生意人以神明意見作為雇用人的參考、失意的婦人在廟裡當廟婆求一份心中的平靜。



#六興境-保西宮#台南聯境:六興境

Mobirise
民國67年保西宮距今最近一次的建醮,廟前的盛況,見街坊招牌林立。

註*
1.聯境:就是區域聯防的概念 #台南獨有 「境」,指的是土地的疆界,「聯境」則是指由若干境所結合成的組織系統,其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團結民間的力量,維護地方的安全。後來治安漸佳,轉變成為在信仰上的分界。
「府城聯境」是清領時期府城獨有的民間聯防制度,是由戶而街而境,再由境結合成聯境(或合境),甚至到段。
府城聯境最一開始是為街境的防禦型態,並非廟境的防禦型態。從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有「境」的概念開始到日明治三十六年(西元1903年)轉移保甲制度止,沒有文獻提及府城的聯境是廟境的防禦型態。雖然廟境與街境有蠻大的重疊部分,但廟宇會跟街境產生關係不外乎是 1) 廟宇為居民的信仰中心 2) 段的聯絡中心多數也借用廟的空間 (如東段的保甲局設於大人廟內,但城外的保甲局則於看西街) 府城聯境的民防腳色到了日明治三十六年因為警察制度的建立而被淡化(其實在日本接管台灣後便開始式微),各聯境間只好轉換為廟宇之間的情誼,廟宇的宗教功能被突顯出來,宗教活動成為了團結街境組織的重要元素。

(圖左)日治時期保西宮的韓德爺與盧清爺
(圖右)清領末期,福州同鄉會參加迎媽祖慶典跟著出巡到保西宮,因為躲雨的關係,後來賴在保西宮不走一直到現在。
韓德爺與盧清爺不是你以為的七爺八爺,祂們有什麼不一樣?
簡單的說七爺八爺是鬼神,據說只能下地獄不能上天庭,而盧韓二神可以上下通,在外觀上七爺八爺會吐露舌頭(七爺是吊死的,八爺是溺斃)而韓盧不會,可以用有沒吐舌來辨別。
目前現存於保西宮的韓德爺與盧清爺時間追溯答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