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maker
Mobirise
益春藥房 |蝸牛巷裡最老字號店家

益春藥房

蝸牛巷裡最老字號店家


走進永福路97巷,第一印象是老字號的「益春藥房」招牌,這是一間台南歷史上知名的中藥房,外界甚至以此店號稱之這條巷道,叫做「益春巷」。而世代都在永福路的他們,藥房的歷史,也是社區過往的部分縮影。

合院建築今不復見

「古厝以前是翹角的。祖先們代代都有人中進士、舉人、秀才。」後代陳瑞隆說,這是以前清國時期對於家族的做官象徵,而這樣的合院建築,現只存在於他記憶中,「在民國70幾年道路拓寬時,我們古厝就在這時候,一併翻修重建,變成現在的樣子。面對永福路開業的藥房,是當時合院的第一進,走入第二進,是花園圍牆。」他指著現在從巷子口出入的家門處。(圖1)

在他的印象中道路拓寬,家裡因而縮減了一個亭仔腳(騎樓)的深度,「民生路在拆時,永福路週邊40至50公尺內,都要付受溢費。」他說這是政府在進行道路拓寬,向店家表達日後將是受益者,必須繳費的作為。但不管拆前拆後,藥房的門面跨距都比一般的店面還要還得大,他在想也許是當官的關係吧,而目前這裡就是出租給「隆郁文理補習班」了。(圖2)

(圖1)益春藥房的招牌,窄巷中,格外矚目。

(圖2) 圖左的巷口即為永福路97巷,過去益春藥房店招與現代補習班招牌仍並存。

懸壺濟世一代傳一代

益春的招牌,是拓寬當時,母親請人製作的,招牌最為人深刻的,即為八仙過海的「劉海戲蟾蜍」,在藥房裏有一座同樣的造型銅像,陳瑞隆說著:「以前讀書人不多,這提供不識字的民眾可以認明,叫做『金翁仔』(台語)。」招牌上的「金翁為記」便是由此傳開的。而「珠碧散」即是最為盛名的藥方,那是一帖嬰兒用藥(指腸胃藥),小孩餵藥不易,便用手水裹藥粉,塗抹在臼齒上,藥粉消了,腸胃也就痊癒了。(圖3)(圖4)(圖5)

益春藥房,也非單一的藥房業態,「在祖先上去的家族經營,範疇更廣,南北雜貨都有。」他這麼說著,「以前開藥房的觀念是救世,賺足本錢,可以過就好。」,家族裡不是習醫,便是學藥,都有著為社會奉獻的心意。因此透過友人的告知,發現社區裡「沙淘宮」在清道光16(1836年)改建時,即捐贈大轎,便被刻在石碑。

不僅於此,熱愛棒球的父親,贊助台南三級學生棒球(指國小、國中、高中)不遺餘力,留下很多相關遺物,目前都被收錄在協進國小的「協進棒球館」展示;更有棒球人自組球隊,冠名「金翁」,父親則是掛名領隊,也自辦「金翁杯」球賽。由於父親如此長時間的投身公益,經報紙傳播,以及大家口耳相傳益春的妙方,藥房因而頗負盛名。(圖6)(圖7)(圖8)

不過他父親並不是一開始就師承家業,生於民國前一年的父親,在日本時代工作於金融業,日人戰敗歸返後,連帶跟著失業,便回來接家業,這樣的身影在陳瑞隆身上也可見,他在捐血中心上班時,兼著做益春藥房,直到今年(民國107年)初才結束營業。

歷歷在目的益春巷記憶

回顧自己的家族史,陳瑞隆帶我們走上社區,說著附近人家的從前,相當精彩。像是跟益春行業相關的,在97巷隔壁第二、三間房舍,是以前的藥材商,兩間都是檜木興建,以前永福路在道路拓寬時,還有木材商在馬路上等待那些會被拆除的檜木,而他們也只營業到拓寬彼時。(圖9)

往社區裡面走,一幢黃色鐵皮圍籬處,因為是岔路處,常被他們做為路標,是當時少有的成衣加工廠,「加工ㄟ」陳瑞隆用台語說著;它隔壁目前為私人設計工作室,則是一位叫做「牆仔嬸」的住家,因為都矮牆的關係,便被陳瑞隆他們這麼稱呼;而目前是樓房住家建築以前是「金都旅社」,在二戰期間,連同現在的「島旬」料理都曾經被炸彈轟炸。(圖10)

「以前的巷道沒現在這麼乾淨。」陳瑞隆說著以前兒少時的記憶,小時候雖然會在巷子亂竄,到了出外念書、工作,便很少在巷子裡走動,在他印象中,金都旅社旁的日式花園別墅,還有一棵大龍眼樹,在這樣的社區尺度中,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說在一起共食的李美容住處的廚房,以前是是豬舍,他經常來玩弄豬,不過衛生問題很差就是。(圖11)(圖12)

「大家都走光光了……」他說著以前就讀永福國小的那群學生,整條永福路現在也僅剩泰成印刷留下,惜情的記憶,也反映在他在家族物件的蒐集、修復。透過這樣的行動,才得以逐步建構出益春藥房的家族史,他說每一次在整理文件,都會會心一笑,除了是有種讚嘆之意,同時是看著從前自己所經歷的過去,有種過來人笑看人生的豁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