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四月臺灣縱貫鐵路開通,臺南市的對外交通遂由安平港移到臺南火車站,以火車站爲中心,主要的道路漸漸移向東方,現在的民權路,民生路,以及和這兩條道路成直角的忠義路,永福路等爲本市的主要道路。後來日本政府又爲了日本商人修築了 一條從中正綠園到運河的中正路,以奪取民權路的熱鬧,中正路和西門路成爲日治期間市區最熱鬧的地方。「大宮町之華」試圖以此街區開始蓬勃發展的日治時期作為起始時間點,提出觀察的視角並且找到各種理解現今蝸牛巷街區生活的觀點。
以大宮町老照片為背景,攝製居民圖譜。居民可以用最輕鬆的方式境入景框內,同時他們也是訪談的對象。除了提供他們自己的老照片之外。
我們企圖再次復刻一種老時光、老派的記憶。
2019年的社區計畫,以「大宮町之華」之名,重新檢討了「蝸牛巷」作為一帶新的社區稱呼,展開居民對地名的理解與釋義。首先我們討論了對日治時期「大宮町」的理解,也透過訪談踏實地描繪出當時生活場景,進而延伸出依據社區舊地名的普查與談題目,也就是從提問「蝸牛巷為何叫做蝸牛巷」開始,把社區內舊有的地名稱號一併做解釋,從中探究地名與當地居民的生活關聯、認同程度。找到一個理解此刻所稱的蝸牛巷途徑,把此刻綿延成一條時間的軸線。
田野訪查
%復刻相館:重返大宮町照相館
%圖譜創作
%工作坊、研習會
%社區普查:業態地圖
%
首先依據今年的計畫主題,我們討論了對日治時期「大宮町」的理解,也透過訪談踏實地描繪出當時生活場景,進而延伸出依據社區舊地名的普查與談題目,也就是從提問「蝸牛巷為何叫做蝸牛巷」開始,把社區內舊有的地名稱號一併做解釋,從中探究地名與當地居民的生活關聯、認同程度來編寫地方生活史 。
2019年的社區計畫,以「大宮町之華」之名,重新檢討了「蝸牛巷」作為一帶新的社區稱呼,展開居民對地名的理解與釋義建構起地方生活史。創造老年人、青年互動交流的平台。以在地青年的引動,帶動老年人參與公共事務,讓藝文扎根。
以大宮町老照片為背景,攝製居民圖譜。居民可以用最輕鬆的方式境入景框內,同時他們也是訪談的對象。除了提供他們自己的老照片之外。我們企圖再次復刻一種老時光、老派的記憶。
以社區廟神保西宮的圖樣轉譯以及曹雪芹的瘦燕風箏骨骼來想像。
通過與節點藝術空間的合作,由香港藝術家帶領學員進入社區做觀察,融合藝術家的創作與在地觀察。
以<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這樣的地圖標示方法來對街區內的人文地景製圖,盤查現有的職別業態,屬於普查性質的資料累積。